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 正文

周长宏:回仰甲骨 传承大道

www.xibuxinwen.com(2012-07-02)来源:未知
复制链接关键词:

 

  ►文| 华藏海(HUAZANGHAI)

  ►图| 华藏海 视觉部

  他外表看起来普通又谦逊。他让你联想到武侠小说里那个深藏不露的高手,他让你回想那些少年时关于武侠的梦,身手不凡,除暴安良。

  从警察到记者,他信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念,从记者到书法家,他相信中国文化的力量。正当人们为他的某种执着精神感动时,他却悄然皈依佛门,以入世的情怀去感悟大自在的出世思想。

  作为书法家,和众多大众熟知的书法家所称的“作品被某某领导收藏”或者“受到某某领导接见”不同,多年来,他默默书写的作品却是以赠送寺院,出家师父,慈善机构,偏远山区学校、农家图书馆等形式出现。

  他又是个情感丰富的人,易动情,会落泪。兴之所至,也天真烂漫。而触及那些无法释怀的人与事,那些过往的得与失,他会发出幽幽的叹息,沉默,颓然,悲凉之外是深深的无奈。

  他就是中国甲骨文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三希堂艺术研究会高级书法师周长宏。

  命运交锋

  由于先天的地理环境,周长宏本自幼崇尚文史。1972年6月,周长宏出生于微山湖畔,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地区,微山县伏羲文化、秦汉文化、运河文化、梁祝文化、微山湖文化源远流长。抗日战争时期,以微山湖为根据地的 “微湖大队 ”、“运河支队 ”、“铁道游击队”等革命武装 ,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响大江南北。

  生长环境的感染,原本有希望循着父亲的轨迹,进部队,进而成为一名军官——这是从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国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梦想”。

  然而,颇有些宿命的是,他这一梦想并没能如愿。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周长宏进入到当地的学校读书。和众多儿童一样,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务农。读书务农之余,但周长宏一直执着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灵魂与思想有着最有力的侵润与熏陶,我们要善于从古人那里学习智慧。”他说。

  在他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他10岁开始练书法。至14岁,便能诵《论语》与《道德经》篇什,历阅经史和古代诗词曲赋。12岁时,便开始临摹唐人行草、名家法帖。16岁时,他已经出口成诗了。《论语》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他告诉记者说,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迹。

  而后,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一直伴着周长宏。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我选择了学问之道是正确的。千金易散尽,但学问是不会背叛自己的,而是与时并进的。”

  实际上,也正是这一点改变了周长宏的职业选择。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警察学校毕业之后,周长宏就被分到了济宁市的一个派出所工作。

  浸淫于传统文化,系心于家国大事,周长宏越来越觉得自己和这份职业格格不入。 最终,他选择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并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治学“秘笈”

  到了北京,北京古老的文化以及厚重的历史很快引领周长宏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开始了记者的生涯。

  在记者圈里面,很快,周长宏便以“敬”重中华文化,热“爱”文学艺术而在记者圈中获得普遍赞誉。

  从一家报社到另一家报社,在十余年时间中,周长宏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到一处地方,他便探寻古迹,用相机记录下一切,他眼里看着每一处古迹,心中则思念齐鲁文化的乡邦。生命中始终融贯着浓浓的文化乡愁。由于自幼钟情书法艺术,每一处古迹处的碑帖也成了他学习的基础。

  师法古人,结合书法的民族文化土壤,周长宏将美感融合真和善的内容,不再只是对形式的审美感受,而是透入真、善的内容和审美关照。他把书法创作与理智情感、道德情感统一于审美情感。让自己的书法创作从感性形式体味到人的生命自由相联系的某种境界中来,最终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达到从心所欲天人合一的高度默契。“身体力行地传承中华文明的道统”,“与其坐而论道,不若起而行之。”周长宏说。他把这种精神直接融入到了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一位记者在采访他之后说:“在表现形式方面形成了他自身的艺术规律,气韵贯通与横向舒展、错落有致与整体和谐、知白与守黑等。他的书法看似无法却有法,他的书之法与无法、法与理、法与意、法与道、黑有与白无等、黑象的静与道象的动、书道与大道,无不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之道,体现着载道和通道之境界及翰墨自身之道。”

  然而,虽然遍读四书五经,游刃诸多学科之间,知识互参互见,但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的“儒家”文化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家文化已然不能完全对周长宏的内心世界“解惑”。

  于是周长宏主动走近佛教,并阅读大量佛教经典,并于2002年正式皈依佛门,被少林方丈释永信赐法名——延藏,寓意延续与弘化一切大如来藏。

  进入华藏世界之后,很快,周长宏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道家的清静无为,齐物论,一死生;儒家的进取人生,重视仁,强调礼;释家的四大皆空,六根清静,解外物,释色相等,都对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再加上他本人是新闻工作者,由于谙熟且感于文辞内容,情感表现更自由,书情文和谐相融。

  例如,行草书《十界一如》的恬淡,《佛》其书情文如“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般清美,明显地带有“佛骨禅风”——清幽、淡远、空灵。此时,“四美俱,二难并”的人生佳境,令读者深深地沉浸在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意境中。生之美好的强烈感受进而生发出对生命主体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当其感时伤生之际,亦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超然;几类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种出世之情也,其乐也悠悠、忧也幽幽。

  在短短几年时间,他的作品也因充满佛教思想的光辉,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喜爱。

  然而,了解周长宏的朋友却发现,在创作之余,周长宏开始研究起了甲骨文。

  回仰“甲骨”

  “甲骨文乃国之瑰宝,民族之魂,汉字之源,其丰富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今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书法亦然。但是,一般书法家都视甲骨文书法创作为畏途。特别是在现代书艺大行其道和市场经济的商业价值挑剔,给本来不具古文字知识的人,在欣赏甲骨文书法的理解上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甲骨文,因线条刀痕而显古拙,走势因错落而呈险峻。人们看惯了正楷和行草书法,对古文字书法一时还接受不了,甲骨文书法作品在展出时也因认同氛围而倍受冷漠。”周长宏在接受采访时告知记者说。

  也就是鉴于上述认知,2003年前后,周长宏开始学习中国甲骨文书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继贤的甲骨文书法。

  近年来,广大学者从全部甲骨刻辞中整理出四千多个不同形体符号的文字,经过考释,只有一千九百多字与后世有联系并能辨认确定。“在掌握公认的千把字甲骨文后,还需要知道甲骨文字在商晚期的273年当中,还有书体风格的早晚不同,这就是甲骨学家将之分为5个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而不是字体一成不变。此外,这些文字刻写在卜龟和卜骨上,还有行款、布局、章法的千变万化,即完整的卜龟、卜骨有完整的艺术美,而残龟、断骨上的文字,又呈现出破损、沧桑感……因此,一个成功的甲骨文书法家,要花时间掌握甲骨学的一定基本知识,并要沉下心来临摹甲骨拓本——即甲骨法帖。在临摹中体会甲骨文的章法、布局时,也加深对甲骨文字的体会和记忆。只有踏踏实实临摹甲骨拓本,然后走出甲骨拓本,再结合自己篆、隶、行、楷的书法功底,才能形成自己的甲骨书风。因此,掌握一些甲骨学的基本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周长宏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之后,他的书法作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中国甲骨文书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继贤看到,称他为“甲骨文书法创作最具实力的青年书法家之一。”在朋友的引荐下,两人相约见面,而周长宏也在见面之后正式拜刘继贤为师。

  在此之后的三年时间,周长宏则把心用到了甲骨文书法的研究上。

  为了搞好甲骨文书法创作,他翻阅了大量有关甲骨文研究的资料与文章,开阔了眼界,打开了书法创作的新门径、新视野。并且认真临摹和研读甲骨书法,选择与甲骨文原貌相近的名家作品,以获得初步笔法,然后深入研习甲骨文拓片,以掌握基本笔法、字法、章法,先临习小字后再临习放大字。

  为了寻求高古率真之妙境,他从考古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及至书法艺术领域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撑握了大量甲骨文的专业知识,诸如均衡、对称、和谐、统一这些美的要素,以及甲骨文书法艺术的要素点画、结构、章法、风格等,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好作品。如甲骨文《九福图》、《万事和即福》等,都充分体现了他甲骨文书法的独特艺术特色。

  很快,周长宏的书法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全国各地的书法艺术爱好者也开始专程拜访周长宏。2011年9月,山东一位金融公司的老总三上北京,只为求其一幅字。并称可以帮周长宏“把作品卖出好价钱”。而他则是淡淡一笑。

  他身边的人告诉记者说,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一名书法家,周长宏把以众生为本、大慈大悲和普度众生的精神推广到爱护、救济包括各种各样的书法爱好者手中,为宣传佛教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他为全国各大寺院及佛门弟子创作了大量佛教经典书法作品,如写经之宝《阿弥陀经》书法作品若干条幅,使用的都是最精美的宣纸。

  对此,在接受采访时周长宏则谦虚地说,“这算是一种加强自身修养的方式吧。”“我觉得书法家在写好字的同时先要做好人,应把品德和艺术放在首位。”

  周长宏影像

 

周长宏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在一起

 

周长宏为金霞古寺捐赠作品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