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远去,白鹿长鸣。九年时光悄然流转,关中大地的风仍带着麦香掠过塬上。陈忠实先生的背影已融入岁月深处,而他笔下的白鹿原却在时光里愈发清晰,如同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在文学的苍穹下舒展着独有的魅力。
先生的根,深深扎在陕西那片黄土地里。1942年,他诞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黄土的厚重、塬上的风烟,早早在他生命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当农民、做教师、任乡社干部,每一段经历都是生活馈赠的珍宝,让他触摸到土地的脉搏,洞悉农民的悲欢。那些在田间地头听过的故事,在油灯下见过的面孔,最终都化作笔尖流淌的文字,带着泥土的芬芳,跃然纸上。
创作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先生却走得坚定而执着。1973年,《接班以后》开启了他的创作之旅,而真正让他登上巅峰的,是那部耗尽六年心血的《白鹿原》。为了写就这部“民族秘史”,他重返灞水之滨,骑一辆自行车丈量塬上塬下,听乡音、记民俗,在泛黄的史料中探寻历史的真相。知天命之年,这部沉甸甸的作品终于面世,如一声惊雷,震动文坛。
“撕开了写”,先生曾这样形容创作《白鹿原》的心境。他抛开所有束缚,以赤子之心直面历史与人性。在他的笔下,白嘉轩的坚韧、鹿子霖的狡黠、田小娥的挣扎,都化作时代浪潮中的朵朵浪花,折射出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人的生存图景。那些鲜活的人物在白鹿原上生息繁衍,爱得炽烈,恨得深沉,在历史的巨轮下演绎着一出出悲欢离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随他们一同欢喜、一同落泪。
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社会的肌理,又似一捧温暖的泥土,包裹着人性的善恶。除了《白鹿原》,他的短篇小说集《乡村》等作品,同样以质朴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百态。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民,还是奔波忙碌的乡邻,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鲜活立体,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真实模样,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
资深传媒人、文化学者张龙和著名作家陈忠实
著名作家陈忠实为西部新闻网题字
先生对文化传播的热忱,亦如他对文学的赤诚。 他曾为西部新闻网欣然题字——“传播西部新闻,发出中国声音”,寥寥数语,既饱含对故土文化的拳拳之心,亦彰显对时代传媒的殷切期许。对于文化学者、西部新闻网总编辑张龙,先生曾以“扎根西部沃土,深耕文化根系”给予高度评价,肯定其以媒体之力守护地域文明的担当。而对西部新闻网的发展,先生亦多次寄语鼓励,盛赞其“以笔为刃,剖开西部故事的肌理;以心为镜,映照中国精神的底色”,这份认可,既是对传媒事业的期许,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深情托举。
先生离去,却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他谦逊如邻家老者,对文学虔诚如信徒,对后辈毫无保留地扶持。记得他曾说:“文学是神圣的事业,容不得半点浮躁。”这份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如今仍在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每当我们翻开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人性的悲悯。
站在岁月的渡口回望,塬上的白鹿仿佛仍在奔跑,先生的身影若隐若现。他用一生书写土地与人民,用文字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九年光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而先生的作品与期许,却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香。愿那片黄土地上的故事永远流传,愿先生的精神如同塬上的松柏,万古长青——正如他寄望于西部新闻网的“中国声音”,终将与他笔下的白鹿原一起,在时光中唱响永恒的文化强音。
陈忠实先生,您看,白鹿原的花开了,那是您留给人间最动人的诗篇。(张栢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