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业内普遍认为国内油价下次调整或在十一后

www.xibuxinwen.com(2009-09-25)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2003年以后,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尤其是2008年之后,当年1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则一度达到每桶100美元,最后以99.62美元收盘价收关,7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中新高后,收于145.08美元,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急速下跌,到12月24日国际油价收于每桶35.35美元低位,国际油价在短短的5个多月从最高点下降76%,2009年后,国际油价在30-40美元波动了两个月之后,6月初又上到70美元,半年上升55%。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石油价格的涨涨跌跌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世界经济变化的轨迹,但剧烈波动的个中原因值得寻味。

一、油价波动与总体经济

1、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石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经济的走向,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崩溃和石油美元的确立对石油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看,供求关系是这一时期左右石油价格的最主要力量:IMF统计显示,1974年发生的阿拉伯石油禁运导致油价在1973年~1974年上涨了252%,最终影响经济2.6个百分点,1975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至1.9%,期间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和石油以美元计价则没有对石油价格产生明显影响;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之后伊朗使馆人质事件及沙特石油减产、提价,两伊战争爆发导致1978年~1980年油价上涨179%,影响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1981年~1982年世界经济增长仅为2.2%和1.1%;1985年OPEC决定增加石油配额导致的'低油价'(1986年油价暴跌近50%)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8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2、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价格的影响从被动逐渐显露出主动--需求拉动更为明显,而供给驱动时隐时现;但2005年以后的油价波动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这一航道:1989年~1990年发生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没有导致原油价格大幅度上升,这一时期油价上涨58%,仅仅影响全球经济0.2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周期性作用的结果;1992年到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加快,期间石油价格基本稳定,而1996年、1997年两年的高增长直接导致这两年石油价格上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1998年经济增长仅为2.8%,石油价格也因此下滑;1999年和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迅速回复,也带动油价从15美元左右上升到23美元左右;2001年,美国"9·11"事件导致航空、运输和旅游业不景气,世界经济增长从而减速为2.5%,国际油价也因此一度跌到16~17美元;2003年~2004年期间,美英为主的多国部队入侵伊拉克既没有造成世界经济的滑坡也没有对国际石油市场造成多大波动,而世界经济则在2004年强劲增长5.1%,导致油价在持续上涨之后又上涨了31%,2004年全年,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平均每桶36.05美元,比2003年均价高出7.95美元,当年8月份,欧佩克一揽子油价涨到40美元/桶,并在10月下旬涨到接近47美元/桶;2005年以后,国际油价不断向上修正,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不断改写历史纪录,当年8月8日至12日时先后突破每桶64、65、66、67美元,29日突破每桶70美元关口,达到创纪录的每桶70.8美元。

进入2006年,世界经济继续呈现稳定的高增长态势。石油价格则在总体保持稳定上升的同时,2007年下半年出现上涨加快的势头,当年10月突破每桶90美元,11月21日,逼近每桶100美元关口,与年初相比,价格几乎翻了一番。进入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继续攀高,1月2日突破百元大关,5月5日创下每桶120美元,6月份油价首次突破130美元,7月11日达到147美元的顶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不但导致各国经济放慢甚至衰退,而且导致包括石油在内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全面回落,7月份以后,石油价格一路下泻,12月24日逼近35美元。进入2009年,国际油价在盘整了一段时间后,4月份之后呈现快速上行态势,6月初已经突破70美元,比年初上涨50%以上。

从石油消费与生产增长的波动轨迹看,生产波动总体大于消费波动,1998年以前,二者波动呈现惊人的同步,只是1975年、80年代初产销出现负增长的程度前者更甚。90年代中后期生产增长高于消费增长的结果是石油价格在13-18美元之间波动,1999年以后,消费与生产增长波动的偏差有所加大,当年消费增长2%,生产则同比下降2%,导致价格上升;2000年石油消费增长回落,生产增长则达到4%,这种增速与上年基数有关,而价格进一步攀升则是石油价格向长期均衡价格水平的修正;2001~2004年消费与生产波动基本趋于一致,石油价格经过2001和2002年两年的调整后继续向均衡价格调整,2003年、2004年产销同步增长下的价格上升则是需求拉动的直接后果。2004年以后,石油价格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预期增长加快,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但2005年以后尤其是2007年以后到次年7月呈现的'井喷'和之后的'跳水',则不能完全用供求关系变化解释,进入2009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但油价上升却比较迅猛,并维持较高价位。

    

3、虚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资本的力量最终导致世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虚拟经济由来已久,但真正发展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停止与黄金挂钩后,尤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际金融的集团化'(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和混业经营的发展,各种金融工具在电子货币、电子交易扩张中得到迅速扩充,虚拟经济也因此迅速膨胀,其中基于石油远期交易的各种工具也层出不穷。期货品种设立的初衷是通过期货市场实现'价格发现',但当这种交易品种作为一种金融工具衍生产品之后,其原有的意义已经失去。进入新世纪,由于实体经济的持续扩张和虚拟经济的'繁荣'导致石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的上涨是合理的。但世界初级产品价格的全面上升、石油价格的飙升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急剧膨胀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而导致的价格扭曲,进而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迅速发育并诱发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

上个世纪60 年代以前,由于世界大部分石油资源主要被以美国为主的七大石油公司所垄断,其依靠母国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强势,采取租让制的形式取得了对世界主要产油地-中东地区各国绝大部分石油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开发权利,石油价格也完全是在其掌握控制之下。1960 年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后,随着产油国的发展和壮大,OPEC 各国陆续收回了七大石油公司和其他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权利,石油价格的决定权逐步转移到OPEC 手中。目前市场在国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与石油市场密切相关,基本原则是原油结算价格等于基准价加升贴水,尤其是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中远期市场。但资本的力量在这种较量中处于重要地位,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机制不再是供需变化的结果,而是各种力量搏弈的结果。

    

二、油价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

1、石油供需基本稳定,但消费预期导致的需求拉动是石油价格企高的重要原因: 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逐年提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达到5.1%,2005年为5.2%,2006年和2007年则分别增长5.5%的5.4%。在石油消费方面,由于油价高企,2006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0.7%,为过去10年平均增长水平的一半,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为39.528亿吨,同比增长1.1%,略低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全球石油产量2007年下降0.2%,出现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也就是说,世界经济与石油产销的关系有些弱化,但从石油价格变动与世界经济增长波动看,二者的相关性并没有明显减弱。

从主要国家石油消费占全球消费的比例的变化看,发达国家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上升态势明显,如美国从1965年的36.87%下降到了2004年的25.41%(在26%左右已经持续15年);日本在1965年为5.52%,1973年达到9.44%的顶峰,之后平稳下降,2004年为6.55%;中印在1965年分别在0.7%左右,之后中国持续上升,2004年达到8.28%,印度则为3.16%。再从新增需求看,1966年到1973年,世界石油新增需求持续增加,1973年每日新增需求4186桶,其中美国石油消费增量(比上年)占全球新增需求的22.38%,日本为16.71%,法、德和中国分别占5%左右;1974年世界日均石油消费降低814桶的主要因素是美国需求比上年下降687桶;1976年世界日均石油消费同比增加3520桶,其中美国石油需求增加1127桶/日,占全球增量的比例达到32%。80年代初期连续4年的世界石油消费处于下降通道中,其中1980年比上年下降2557桶,1981年下降1943桶,1982年下降1735桶,美国则在3年中下降的比例占到全球下降总量的50%左右,日本则平均下降17%;1986年~1988年三年世界新增需求的30%~35%是美国消费增加造成的,1995年~2004年的10年间,中国新增需求平均占世界新增需求的比例为28.7%(2004年达到36.24%),美国为22.4%(2004年达到19.65%),印度为11%,法国仅增加1.4%,德国下降1.8%,日本则净下降8.6%。2008年,美国占世界石油消费份额比1998年下降2.6个百分点,为22.52%(仍相当于其他5个石油消费大国的总和);德国下降0.93个百分点,为3.01%,日本下降1.73个百分点,为5.65%,印度为3.44%,增加0.75个百分点,中国为9.57%,增加3.84个百分点。过去十年,世界石油消费增加12%,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石油消费体(2008年为23%,高于中日印俄四国总和),但所占比例下降2.92%,中国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市场,为9.47%,所占比例比十年前增加3.53%,日本下降1.7%,为5.74%。总体看,世界石油市场新增需求主要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

石油消费比率和新增石油消费份额的变化反映了国家之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别,也反映了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上的进步和新兴市场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虽然新兴国家石油消费的高增长率是建立在能源消费基数较小的基础上,但建立在需求拉动基础上的价格上涨中,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预期增长因素对油价的走高起到了一定作用。

    

2、炼油产能不足与石油储备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石油价格的波动。1980年以前,世界原油日产量均大于需求量,1974年产需差额达到最大,为300万桶,之后世界石油需求除1998年外均处于'短缺'之中,其中1999年和2002年消费分别多于生产250和260万桶。在主要原油消费国中,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后,英国2004年石油生产下降消费上升,印度生产增长缓慢,进口增长较快,巴西2004年石油消费增长2.7%,生产下降0.7%,原油缺口进一步扩大,作为石油净出口国的印度尼西亚在2004年产需基本平衡;2007年,世界石油产需大体平衡,其中,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韩国供需缺口分别为631.64、228.87、181.31、112.49、107.55百万吨,石油主要出口国沙特、俄罗斯、伊朗、科威特、尼日利亚、挪威、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的供需赢余则在百万吨以上,其中沙特为393.88百万吨。在需求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世界各国则加紧了对柴油和汽油排放标准的监管,由于许多炼油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都不具备达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成品油市场供需鸿沟。2008年世界炼油总能力为42.8亿吨,原油加工量3.27亿吨,世界炼厂总数为655座。按照国际一般标准,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区间仅在79-83%左右,世界炼油产能利用率(常压蒸馏能力利用)自2000年以后基本保持在83%以上,而2003年以后则达到84%以上,尤其是2005年达到86.59%,之后虽然略有下降,但仍超常规生产,超能力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能不足。

为了应付不测事件,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都程度不同地加强了原油储备。1975年福特总统在任时,美国即开始筹建石油战略储备。最初的储备目标为7.5亿桶,布什上任后又将此目标提高到10亿桶。1995年初,美国国内各种石油储备量为16.53亿桶,比1973年增加72.5%。1996年石油战略储备已达到5.92亿桶。布什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战略石油储备已由2001年5.407亿桶增至2004年底的6.728亿桶。2005年3月,以镇海、舟山、黄岛和大连四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的建设标志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正式启动,而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为主体构成的中国四级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序幕的拉开则凸显了石油储备的重要性。石油储备的增加虽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平抑油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销失衡。

    

3、油价波动的基本面是供需波动,但剧烈波动的根源是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和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

国际油价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投资基金功不可没。"2004年投资到原油期货的基金有4000只,而到了2007年投资到原油期货的基金有8500只,并且这8500只基金大多在美国本土"(张国宝语)。2007年2月13日,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2007年3月13日,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2007年8月6日,房地产投资信讬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集团宣布收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9月14日,美国银行14日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已达成协议,将以约440亿美元收购后者。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9月15日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纽约商业交易所10月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因此下跌4.56美元,收盘价为91.15美元/桶;2008年9月17日,美政府正式接管AIG 美联储提供850亿拯救AIG ;2008年9月22日,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银行控股公司;2008年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手了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银行倒闭案的主角。从主要投资银行破产与油价波动的时间关系看,油价暴跌与主要投机机构破产有很大关系。2009年4月份之后,国际油价迅速上升,包含19种能源、金属和农产品价格的路透/杰弗逊指数在5月份上扬13%,刺激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充裕等因素是重要助推力量。

石油历来都不是一种普通的资源,其战略意义使得某些国家把石油作为国家战略的博弈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欧佩克确立的"价格调节机制"也只能让位于各种风险资本和基金,至于油价的暴跌则彰显了宏观失控后市场的无奈。

4、石油美元的存在增加了投机市场的流动性需求,而软美元政策客观上助长了原油价格走高: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双方确定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的同意。自此以后,石油美元及其环流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支持了美国的消费及经济发展,石油美元因此成为美国的银行存款以及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同时,石油美元的存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石油美元在满足了许多国家信贷资金的需要的同时,又客观形成大量游资在各国和各个市场之间流动,从而导致各国经济及股票、外汇等市场的动荡。

为了维持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平衡贸易和财政赤字,美国实行了软美元政策,"软美元"政策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进一步企高。从美元汇率变动与油价的关系看,自1999年1月1日后欧元如期启动到进入账面流通的2001年这段时期,处于不稳定期的欧元持续贬值。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欧元区12国流通市场,之后美元持续贬值,到2008年8月已经达到1.59美元兑换1欧元的水平,美元贬值达80%,这直接助长了油价的高升。2008年9月到11月初,美元升值近20%,这一时期国际油价呈现直线回落态势。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扩大了美元供应量,导致美元贬值风险加大,以美元计价的商品期货成为市场规避风险的工具,而美元兑主要货币价格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油价上升。

   

三、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石油市场

1、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将艰难复苏。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导致6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美国、日本、欧盟首次同步衰退,同时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几乎全面收缩。有关资料表明,到2008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标志其经济正式陷入衰退;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后,经济衰退显化。

金融危机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反映在制度层面,可以预计,国际金融乃至经济体制将因此而重构,自由市场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宣告终结,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将因此而调整,世界将会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主要经济体将在审慎推进改革的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同时金融危机必然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货紧缩的危险将再次来临。

对于目前金融危机的程度和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可谓众说纷纭,总体看,由于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即投资驱动乏力,消费拉动匮乏,出口推动受阻,宏观政策空间有限,复苏艰难;欧盟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很高(28%,朱民),加之房地产泡沫严重,和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因此欧洲的经济衰退会长于或大于美国的经济衰退;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远未结束,2008年10月份,美国20个大城市的住房价格下跌同比跌幅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在不动产价值和家庭财富缩水的情况下,投资者必将缩减开支,美元走强又严重影响美国出口,金融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因此预计经济衰退将继续加深。但在'低油价'、'低利率'和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经济回复可望快于预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仅为3.7%,明显低于2007年的5.0%和2006年的5.1%的增速,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降至2.2%。虽然之前20国财长会议指出国际经济处于恢复之中,但仍强调财政刺激的政策还必须延续,也就是说,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靠。

2、石油供应有充分的资源保障,国际石油需求总体将有所减缓。2008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38.82亿吨,比2007年增加14.40亿吨,增长0.8%。其中欧佩克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293.30亿吨,比2007年增加22.65亿吨,增长1.8%,占世界总储量的70.3%。2007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继续保持在1.24万亿桶的水平,有关方面估计,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足够开采41年以上。因此,石油储量基本不构成短期石油市场的硬约束,也就是说全球常规石油产量和供应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有充分资源保障的。

从近期趋势看,由于能源替代战略、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对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包括IEA 、EIA 和欧佩克均降低了短期和近期世界石油需求的预期,并对2009年全球石油日需求数量预期不断进行向下修正,并判断全球经济和原油需求到2010年才有可能复苏,因此近期国际石油需求总体放缓将不可避免。

   

3、油价上升的周期波动标志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短期的大幅度波动不能改变石油价格总体进入'高油价'通道的这一现实:就此次油价涨跌特点看,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1981年,国际油价共有7年持续走高;1982年~1985年油价在高位平稳走低,1986年~1990年油价平稳上升,1991年~1998年,国际石油价格则总体呈现7年的持续下降态势。1999年以后,油价总体呈现持续上涨局面,迄今已持续近10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结束了高增长同时也使油价的回调成为必然。

经济发展的长周期趋势显示,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四个长波周期,包括机械化、铁路化、电力化和电子化,目前正经历第五波的数字化。由于这种长周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则一方面要迎接数字化的挑战,另外一方面要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同时,由于诱发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因此,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在恢复经济方面一是稳定金融体系,其次是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投入,而以中印为代表的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传统经济的努力必然导致对初级原材料包括原油消费的增加。这种不同经济体在经济长周期中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发达国家石油消费的基本稳定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需求将稳定增加。作为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石油分配、使用和占有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价格上升,而价格暴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过去石油价格泡沫的吸收。目前国际经济总体已经进入下行通道,这是经济发展周期性的必然,石油价格短期的下降不可避免,但从长期趋势看,随着世界经济调整而趋于稳定,国际油价可望在一个合理价格区间波动,总体价格仍将呈现向上修正态势。

[1]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