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周公故里走出的资深媒体人

www.xibuxinwen.com.cn(2020-10-26)来源:西部新闻网

10月22日中午,我收到知名媒体人、我老家岐山40多年的老邻居李乃斌先生的微信图片,他的作品《我的初心是让农民富裕起来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荣获第33届中华大地之光(号召杯)征文评选特等奖。看到他在G20峰会举办地——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领奖及与莅临颁奖典礼的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李春生等领导的照片,我非常高兴。李乃斌先生几十年来痴心文学和新闻写作,经常参加全国各类征文比赛屡屡获奖,对他的作品获奖我已习以为常,但他这次荣获特等奖使我在惊喜中深感羡慕。他是我的父辈人,我们两家在农村的庭院仅一墙之隔,他是看着我长大的,我称他为李叔。从记事起,我的脑海中就对他印象深刻……

    40多年前,他高中毕业回乡当民办教师,给我代过小学语文课。他讲的《李闯王过黄河》让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他是一个有爱心、耐心热心肠的人,从不摆架子,更不像那个年代里有的男老师动辄就体罚学生、发脾气,讲课认真精彩,生动有趣,绝不照本宣科地“满堂灌”,尤其善于和学生互动,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和老师讨论甚至互相辩论,目的是为了弄清和掌握知识要点,融会贯通课文,这种教学方式方法在80年代的农村学校还是凤毛麟角的。在我的记忆里他酷爱读书,和村里其他年轻人完全不一样,而且见多识广,和人交谈知识面宽,又利用闲余时间坚持写作,见报的文章也不少,当时在我们那里已经小有名气,是那个年代我们乡绝无仅有的“土记者”。在村里人眼中,他思想新潮,紧跟时代步伐,敢于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率先搞起了经济,经营石灰厂、砖厂,是那时率先掏得“第一桶金”的新一代青年农民。他曾担任大队团总支委员、书记,积极参与村干部选举,至今村里许多老人还记得他竞选村干部时的激情演讲和勾画的家乡发展宏伟蓝图。老人们感慨地说:“这娃有发展眼光、看得远,真是个能人呀!”。

     我的家乡是周王朝发祥之地,从小受周文化熏陶的他,就是我们家乡耕读传家、勤劳致富和传承周文化的有心人。1984年,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一边参加工作,一边刻苦自学,经过四年拼博终于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后来我去城市上学离开了农村,但每逢寒暑假回老家都能听到他的消息,知道他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治理号召,关闭了经营红火的石灰厂和砖厂,走出农村,先去宝鸡报社当特约记者,之后来到省城当职业记者。在我的记忆中,他是30年前第一批从农村走进城市的记者,先后在《西安日报》《陕西科技报》《健康导报》工作。他离乡不离土,既当记者,农忙又回家抢收庄稼,采访写稿和收种两不误,其中的艰辛付出可想而知。再后来,我偶尔回老家见到他,得知他现在到西安市也多年了,在新城大院省政府前楼《西部大开发》杂志社工作,担任西部大开发杂志社主任记者、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兼宝鸡站站长,而且还是北京权威智库特聘品牌专家,又是西安市雁塔区作家协会会员及《宝鸡美食》等多家杂志的特约记者。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坚持到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习深造,用最新的新闻理论知识武装自己。

他涉猎广泛,谦虚好学,对知识的学习如饥似渴,并且广拜名师,虚心向各方面专家学者请教。我知道的就有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中国品牌之父”艾丰,著名作家、深圳市文联副主席祁念曾,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原副主席冯积岐和西安交通大学韩军教授等诸多社会名流。他挚爱文学和新闻写作,今天的成绩完全源于几十年来执着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勤学敏思,挤时间勤奋读书,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和新闻专业书籍,尤其喜爱读莫泊桑、契诃夫、托尔斯泰、昆德拉等名家的名著,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功底和鲜明的文人气质,有着深厚的新闻写作功底。其谈吐文雅,引经据典,有内涵有深度更有温度,和他交谈你能深刻感受到他的乐观向上、风趣优雅和君子之范,让人感觉是一种知识的享受。他采写的新闻耐看有味道有新意,甚至带有文学性,有美感,且真实生动,完全超越了新闻写作的传统窠臼,一篇报道经他的手就写得生动鲜活,全然没有干巴巴、模式化的感觉。他在《西部大开发》杂志发表的大量深度采访纪实文章接地气、有灵气,生动传神,从文章中就能看出完全是从基层跑出来的,耐读耐看。如《总理来到我们陈仓》《转型突破中的岐山》《当村官就要当沈浩那样的村官》等文章让人看后回味无穷,久久难忘。尽管他已进入不惑之年,却依然深入各地采访,始终保持一个记者勤劳敬业的优秀品质,足迹遍布三秦大地及周边省市,采访对象既有平民百姓,又有官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采访选题精准,聚焦热点,体现出一名资深媒体人的超凡眼力、脑力、脚力和笔力。

    我的老家岐山古称“西岐”,是炎帝生息和周王朝最初的“京畿之地”,被誉为周公故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周文化的发祥地、《黄帝内经》《周易》的诞生地。诚信、友善、厚道、孝顺等传统文化因子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二十多岁时,他的父亲意外离世,遭遇人生的不幸,作为家中长子他年纪轻轻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他从不向生活低头,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勇敢地做生活的强者。他悉心照顾母亲,抚养两个妹妹长大嫁人,找到各自的幸福。母亲离世前几年一直卧病在床,他和爱人床前行孝从不嫌弃,几年如一日,把老人照顾得周到妥帖,使80岁的老人平静离世。直到今天,老家的四邻八乡还在传颂他的孝子佳话。

我的李叔帮助人热情又真诚,而且总能给人超出期望的好结果。我偶尔写的稿子只要转发给他,他都仔细审读,并客观提出修改意见,还列举自己写作体会的例子平等地和我交换意见,解释他的观点,丝毫没有居高临下和指教的感觉,使我在欣然接受的同时深深敬佩他深厚积淀的写作功夫和谦虚不骄的人品。

我俩的老家就在岐山凤凰山南麓周公庙南边的村子,他的博客名为“凤凰山下周公人”,既是鲜明的个人文化标贴,又体现了他对家乡的一片赤子深情。多年来,他和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保持良好交往,也从一个文化人、一个资深媒体人角度,对岐山发展提出了许多好建议,他同北京专家们一起协助县上建起了中国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如今,在岐山县聚焦追赶超越目标集中力量做强汽车产业、做大“岐山臊子面”、做活周文化、做靓“一城两区”的新时期,他积极为家乡鼓与呼,主动宣传推广,岐山臊子面荣获“中国第一面”称号、岐山荣获“中国礼仪文化之乡”、“中国臊子面之乡” 等美誉 ,这其中他撰写了大量文章,为岐山发展尽了最大努力。他是一位执着耕耘的文化人,是从黄土地上的岐山农村走进省城的知名资深媒体人,是饱受周礼文化浸润的岐山人的骄傲。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是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我坚信,他的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一定会收获满满,结出更多硕果。我期待他更大的成功。

 

 

编辑:西部新闻网联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