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王芳闻在2017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江苏会场启动仪式上的演讲

www.xibuxinwen.com.cn(2016-10-26)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 2017年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江苏会场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王芳闻女士受邀与屈原后裔,中国诗歌春晚发起人,中国著名诗人屈金星、中国诗歌春晚组委会委员、中国诗歌春晚江苏会场总策划总负责人金辰、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等共同参会。

2017年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江苏会场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
  我是来自丝绸之路起点西安的诗的女儿,西安古称长安或西京,是诗歌的故乡和原乡,是十三朝古都,在中国历史上与南京六朝古都的繁华遥遥相望,交相辉映。南京是半个世纪悬挂于我心头的一个美丽的梦,金陵王气,秦淮风月,桨声灯影,红楼梦景,这一切令我无比向往和憧憬。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诗歌盛会,我是专程来学诗、敬诗、拜诗的。
  
  我演讲的主题是《诗歌: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诗意纽带》,从三个方面来表述我的诗歌观点。

王芳闻发表演讲
  第一,首先回溯一下古丝绸之路,诗歌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与作用。在公元前23年,大汉长安有一个叫张骞的青年侍卫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城出发,一路向西到西域,历时17年,经过千难万险,凿通了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军事政治之路,丝绸贸易之路,而且是一条文化之路,是一条丝歌之路。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诗歌就像天上星星一样散落在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上,各地域、各民族诗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多彩华章,或歌咏市井繁华,异域古国,风土人情;或吟诵大漠边塞,行旅驿站,征战将士。最典型的当属从古长安为起点的汉唐丝绸之路,是诗词歌赋生发与传送的重要文化地域,扮演者扛鼎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角色。有首诗叫“诗人都把长安当故乡”,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访问西安时,他对记者说:“站在古长安的西门外,瞭望着远处骆驼的蹄子缓缓而来。”“古来长安多诗人,诗人告诉我们如何去看世界。”中国著名诗人简明说“长相思,在长安”。“长安就是唐朝诗人用诗歌写就的历史华章……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唐诗之路”。这两位诗坛大家说的非常精彩,长安是诗坛风源之始,是诗人荟萃之地,在《诗经》及秦韵汉赋风气的影响下,盛唐诗歌走向了世界巅峰,长安诗星闪烁,光熠耀目,用诗歌建造起了一座人类的精神花园,把汉风唐韵传播到了西域,融进了地中海的波涛,深深的影响了古丝绸之路。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贺知章、孟郊、贾岛等一大批诗人,如璀璨的星斗,闪耀在大唐的星空,为后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如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贾岛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如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刘禹锡的《阿房宫赋》等等,从长安开始,这匹写满诗歌的丝绸缓缓延伸,向西延伸,向未来延伸,丝绸之路依然是一条友谊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的诗意纽带。
  
  第二,在新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诗歌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价值更加明显。诗歌是人类心灵的通灵宝玉,是心田上开出的最自由、最美丽的花朵,最能触动人心的灵魂,使心灵彼此贴近。在中国古代的《诗经》总集中,无论是王室还是民间,就是用这种四言体、或长短句来抒发爱情,赞美生活等。后来发展为《汉乐赋》五言古体,再后来成为六朝最为重要的诗体,直到发展成为五言律绝,以至盛唐的七言律绝。至此,中华诗歌达到登峰造极,经由丝绸之路远播,无论是西域的陆上丝路、南方的海上丝路,还是北方的草原丝路,都涌现出了大批优秀诗歌。如唐诗中涉及西域、塞外、楼兰的诗篇就占到了三分之一,最奇异光彩的是边塞诗,雄浑磅礴,酣畅淋漓,大气包举。它代表着一种边远、征战、瀚海大漠的悲凉和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楼兰,这个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古城”在唐代消失了,虽然只是一种意向,但却神奇的活在唐诗中。最著名的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岑参“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李白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陈子昂的“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虞世南的“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等。唐代诗人足迹遍及西域诸地,写起边塞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歌从古丝绸之路延伸到当下,依然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灵沟通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正是通过人类这一共同母语,得以进行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国别的诗意交流,能够唤醒人类相互信任的爱心,是融通沿线各国人民心灵的最好纽带,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第三,如何重建新丝绸之路的当代诗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不仅是政治、经济、的伟大构想,而且是跨时空的伟大的文化构想。新丝绸之路正在海洋和陆地两大空间同时兴起,诗歌的价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愈加突出。伟大的诗人歌德近两个世纪前就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划时代的概念,文学日渐清晰的呈现出揭示解读人类生存与心灵处境的全球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传播、交流和沟通方式全球化。正是这样一种全球化的进程孕育,才有了西学东渐,在五四运动之际新文化催生了中国新诗,并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是诗歌,五四运动以新诗作为突破口,向西方学习开展的新诗运动,取代旧体诗。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新诗变革之路的同时,由外转内,重新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进而向下挖掘,接地气,完成草根性中国化转化,即大众化。新世纪16年是诗歌活动的的黄金时代,16年,诗歌与中国发展同步,空前繁荣,气象万千,网络诗歌迅速崛起,女性诗歌蓬勃丛生,打工诗歌芳草遍地,这些都是新世纪诗歌独有的景象。特别是当今各种诗歌节、诗歌周、诗歌春晚遍地开花,诗歌圈内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数百年,既有“诗歌边缘化”的各种唱衰和担忧,也有优秀诗歌在浮躁喧哗中的沉潜与稳健前行。各种流派和命名不断出现,释放着诗歌的无尽活力和大众对诗歌的热情。可以说当前是诗歌大众化的黄金时代,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技术、和平崛起年代等多重因素造就了诗歌大众化潮流,与此同时,也给当下中国新诗发展带来了许多致命的伤害,诸如劣作泛滥,口水成河,自我炒作,自我推销,圈子化自娱自乐,如此等等,降低了诗歌的艺术品格,出现了诗歌的泡沫化,这些亟待引起诗歌界和文学界的重视。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如何抓住新丝绸之路发展机遇,构建中国当代新诗,我认为有八个字:融合古今,合璧中西:我们一方面应融合古今,反思丝绸之路上古往今来的诗歌现象,是如何融合古代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强大中华文明和盛唐诗歌;另一方面,合璧中西,诗人要有兼容并蓄之心,要有大宇宙精神,通过当代全球化和本土相结合的双重视野,汲取多元化、多样态的文化营养,寻找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点,要从古代和现代中华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诗体中去寻找其共同精神,这才是融合之道,让诗歌呈现出黄金的本质,折射出中华复兴、文化输出、重建自信、和平发展的过程,以及当代人在全球化中的精神生活。
  
  作者简介

王芳闻
  王芳闻,现居西安,研究生毕业,华西大学路遥文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任咸阳市广电局副局长、咸阳市委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任陕西文学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交流网副总编,中国文化交流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凤凰网陕西频道文学主编。著有文学著作《黄土壮歌》、《天堂有只水鸟》、《千年雪》、《太阳雨》、《思想树》,《迷茫的爱》、《安吴商妇》、《秦商魂》、《龙驹寨》等九部。编注百万余字诗集《历代诗人咏咸阳》。2010年曾参加由习近平副主席率领的中国百名作家代表团出席了德国法兰克福66届国际图书展;2011年出席中国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俄罗斯契诃夫文学勋章。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