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秋分:苍柯芳草正欣荣,姹紫嫣红南北同   

www.xibuxinwen.com.cn(2018-09-21)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讯(记者 张栢溪)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著名书法家赵学敏不仅参与了申遗工作,同时运用传统格律诗创作了24节气诗并写成书法作品,受到各界好评。今日起,“有礼有节”将按节气顺序陆续刊载赵学敏的相关作品,以飱读者。本期主题为二十四节气之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8年秋分节气从9月23日(阴历八月十四星期日)9点54分01秒开始,至10月8日16时14分36秒结束,太阳位于黄经180°,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恰好是从“立秋”到“霜降”这90天秋季的一半。秋在四时中对应五行中的金,故人们也将秋天称为金秋。
 
  2018年6月21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秋分是天气由热转凉的分水岭。从秋分始,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正如我国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诗书
 
  赵学敏用格律诗和书法描述了秋分节气的特色:
 
  秋分
 
  苍柯芳草正欣荣,姹紫嫣红南北同。
 
  谁说秋风萧瑟怨?忙收忙种乐融融。
 诗文赏析:
 
  赵学敏先生《秋分》一诗,立意表现丰收的喜悦。秋分时节,草木茂盛,水果和农作物臻于成熟,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所以,前两句“苍柯芳草正欣荣,姹紫嫣红南北同”把大地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描述得绘声绘色。而且,把秋分节气南北昼夜平分的节气特点反映出来了。末尾两句是《秋分》诗的重点,旨在描写农民“三秋”大忙的繁忙景象。作者运用“谁说秋风萧瑟怨”的设问句形式,引出整首诗的主题:“忙收忙种乐融融!”这种反问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广大农民在“三秋”大忙其乐融融的生动场景突出表现出来了,读后感人至深!
 
  中国书协副主席翟万益评价:赵学敏先生这首《秋分》诗,采用行楷书体的笔法,但能看出来,是以于右任魏碑行楷书法为根基,用笔沉稳厚重,许多地方在行笔中,开张流畅,消除了文字结构的平淡,嘎金裂冰的力度贯注到了字里行间,从无奇处可以体感到书法真力的弥漫,特别是笔法、章法都同诗的内容相得益彰。
 
  著名评论家、高级记者王景山评价:赵学敏先生这首《秋分》诗书作品,是典型的诗书合璧的表现手法。从诗的内容看,喷发着浓浓泥土芬芳,朗朗上口,如果没有对中华农耕文化的敬畏之心,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深切感受,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种带着炙热温度与情感的诗书作品。从书法作品来看,上下左右贯通流畅,整体自然清新,大有抒情遣意的诗化之书境。读赵学敏先生《秋分》诗书作品,想起了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的词句和书法,作者多少学习了毛泽东这首词和书法的意境和气势!
 
  背景资料:
 
  2017年8月7日,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和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赵学敏先生自作24节气诗词和书法精品同台亮相,再一次引起书法界、诗词界、生态文明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一致认为,赵学敏先生已经成为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坚定、最有情怀的推动者、传播者、文明使者,更是备受尊重、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开幕式
 参观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合影
  秋分"三秋"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逐渐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秋分节气,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文化
 
  秋分是平分秋季的节气,是秋意正浓的代表日,人们很重视,于是民间形成各种秋分习俗。
 
  1、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送秋牛
 
  秋分时分便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人。“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3、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这就是“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坏庄稼。
 
  4、放风筝、竖蛋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5、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野苋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岭南习俗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
 
  秋分养生
 
  秋分节气是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
 
  一、起居: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二、饮食:清润温润为主
 
  秋分节气来临,天气干燥,人们的身体很容易缺水,从而开始“秋燥”,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
 
  三、理疗:秋分灸防病保健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艾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四、精神:保持神志安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分时的情绪养生十分重要,应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五、运动以轻松平缓项目为主
 
  秋高气爽,也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由于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