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看起来有点绕得来来去去,对于熟悉近来时事的人们而言,可能不仅不会觉得摸不清头脑,反而别有几分味道。算起来,王勇平先生在铁道部发言人的职位上已然度过了八个年头,但他的名字被公众熟悉却是最近的事情。7月24日晚,在“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个小时后,铁道部召开首次新闻发布会,作为机构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进入一个他个人完全无法预期的瞬间扬名时刻。在那个特殊的场合,王勇平被问到“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他抛出一句:“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在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时,鬼使神差的发言人又创造了另一句经典:“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什么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就是!一时间,人们因铁道部救援不力而积蓄的怒火遇见一个自己找上门来的靶子。也就是在一轮颇具互联网特色的接龙造句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愈发有些模糊:职位与责任是需要匹配承担的,王勇平作为机构新闻发言人的不称职当然有需要他个人承担的责任,在这一层面,丢官去职也罢,回炉再造也好,职责所在,不算冤枉。当然,他糟糕的个人表现,还有必要投影于整个官方机构新闻发言人群体素质欠佳的大背景下来理解,无动于衷与机关做派,惯有的推脱和搪塞,都不仅在一个王勇平身上有表现。
在这中间必须要明确的是,个人与机构之间,特定职位与全局责任之间,所需要承担的东西应当轻重有别。如果王勇平从新闻发言人职位上离开,还有一丁点与温州动车事故有关的因素,那也绝不能成为全部——— 他和他的职位只能承担应当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要说事故追责,那一切还远未开始,这场被国务院调查组称为“不该发生的、完全可以避免和防范的重大责任事故”,是一定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的,而且必须是权责相当的人最后(主动抑或被动地)站出来。
不停愤怒,不停叹息,自带干粮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们,其实是有点记吃不记打的,早就应当想到,官员的“免职”在日常时政新闻语境中一直都有不止两种含义,有附加“另有任用”后缀的“人家升了”,也有平息民愤、过段时间再说的“避避风头”,只有后者被勉强认为算是问责。而从外界的外行评价中,王勇平先生的去职虽不算升,却也是说不上降的——— 作为体制内官员,“级别待遇不变”已然是圈外的人们眼中最惊艳的优渥。当然,职位与职位的差别,门外的人们总是无法看得很清楚,在铁路系统的内部人口中,或许从铁道部发言人到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的平级变迁,已然算是“下来了”,外人眼中去国外赴任这么一个不错的差事,在当事人和他们那个系统的人看来,完全可能是另有一番滋味。
怎么说呢,事到如今,还是应该给即将远赴波兰华沙的前发言人王勇平先生一些祝福和嘱咐:新职务,新使命,虽不干发言人这份活计了,却也要开始扮演另一项代表国家形象、在国际组织为国家发言的角色。逢此五味杂陈的时刻,也只能希望王先生可以不辱使命,再立新功了。(责任编辑:陈玉英)
<--/enp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