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清晨,我踏上南去的列车公干,翻看朋友圈的一刹那,一个北方朋友“小笑侠”的微信刺入眼帘:徐冶主任已经逝世,艺萃再没有“徐大爷”了。瞬间,我的思维凝滞了,是那个《光明日报》的徐主任吗?50出头的人,怎么会呢?然而,当我确证了这则噩耗时,不禁潸然泪下。往事历历在目,正是天夺英才,敬因事生,恸从心来。
社火结缘
2013年9月,我接手陕西宝鸡陇县宣传部的工作,如何传承和发展好这一方特色文化,成为自己新的职责和使命。陇县是中国社火文化之乡,陇州社火是这块黄土地上璀璨的艺术奇葩,历来为众多媒体和摄影家所追捧和钟爱。
2014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三,正是陇县天寒地冻的日子,然而县城的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再过两天,千年传承的陇州社火游演就要举行了。此刻,宏大的陇州社火广场上,马社火、血社火、擎社火、高芯社火、地台社火等正在热闹而紧张地彩排着。十里八村的乡亲,天南海北的爱好者,各色式样的“长枪短炮”正在聚焦着、欣赏着、陶醉着……。作为本次活动的负责人之一,自己虽有连日的劳累,但见此情此景,却是欣慰自豪的。不经意间,一个伟岸而又富态的“发烧友”,一会儿成90度意欲“螳螂捕蝉”,一会儿又仰望长空似“挽弓射雕”,一会儿又单膝跪地如“海底捞月”。谁呀,怎会如此痴情?走近时,我看到的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长者,军绿色的户外帽下,一双圆目黑澈有神,一副深色的边框眼镜,镜腿挡不住两鬓渗出的热汗,发际间正上飘着丝丝的热气,整个人在寒冬里都沸腾了。一位大腹便便的长者如此着迷,不禁让我产生了好奇和敬意。这样的动作姿势贯穿了社火彩排的3个多小时,期间,我虽忙于自己的职责,但回眸凝望中,充满了惊愕与敬佩。
厚重的文化,需要知音的垂爱、需要媒体的展示和推介。交谈中得知,此乃《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徐冶主任,他在老家云南春节休假返京间隙,因社火之缘、托文化之福,留足陇州短暂五小时。然而,邂逅的一幕幕让我看到了媒体人滚烫的文化血液、真挚的文化热爱、独具的文化情缘,给了我借力中央主流媒体的契机,开始了我们之间相识相知的友谊之程。
2014年2月23日,《光明日报》10版隆重刊发《社火闹关中》图文报道。徐主任立足陇县、放眼关中、把脉文化,向世人展示了社火艺术独特的魅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陇县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我的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记。
徐冶主任生前在陇县采访
陇州相知
盼望着、盼望着,在我们的邀请和期盼中,2014年8月11日,徐主任通知我们正式赴陇,专题采编“家乡的名山”栏目。
那是一个暑夏的夜晚,徐主任一行赶到县城已是晚上九点多。刚一下车,就听见徐主任“这儿好呀,这儿多凉快”的爽朗言谈,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虽然上次相识仅有几个小时,此刻却感到是那样的熟悉、可亲。回看主任身后,还带着一个美女、一位帅哥。后来知道,这个美女就是才女田呢,这个帅哥就是“小笑侠”蒋新军。4天的采访,千年古陇州,襄公勤王洛邑、立国奋起,丝路西出长安第一雄关——陇关,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融合衍生出的陇州小调、羊肉泡馍、核桃油煊等都让他们眼前一亮,如获至宝。
记得,盘旋30多里的山路后,看到河北镇成片的核桃林,徐主任爱不释手,“新军,快来多拍几张!”他情不自禁地喊道。记得,夏夜的九十点我去房间找他汇报,却人去屋空。他带着两个年轻人徜徉在陇州的街巷,留恋于古民居的一个个砖雕、一件件木饰,体味着民俗百态。记得,深入我们的现代化牧场,看到成群的奶牛乐享新鲜的苜蓿和青贮秸秆,大摇大摆地走进挤奶车间,乳头还要享受4次单独热毛巾清洁消毒后进行管道吸奶。没有粪污、没有飞蝇,全是田园与现代的天然生态之美,徐主任笑呵呵地说:“田呢,我们也当陇县的奶牛算了!”记得,那个清晨请他吃早餐,寻之不见,他却在街头原始的油煊店门口等着出炉的第一锅。见到他时,他正大把大把地撕扯着千层的油煊送入口中,连呼“好吃!好吃!”当看到街旁陇州民居“生员及弟”牌匾和威武的守门石狮,他不由地赞叹:“好啊!文脉接续!”对于陇州社火这一中国文化精粹,他解读出了先民对忠义的褒赞、对奸佞的鞭屑。对得天独厚的陇关及关山草原,他解读出的是“马换骆驼之地”、“两种文明融合之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关、名山”,是“大美的立体草原、中国的阿尔卑斯山”,让书记、县长和我们不由地叹服。
自不说,四天来的连日奔波,酷暑难耐;自不说,四天来的废寝忘食,秉烛夜谈。就是在离别之际,我们送上一箱陇州核桃,他也婉拒,只是带走10个留作纪念。然而,8月24日,《光明日报》一个整版的《策马过陇州》,无言地展示着陇县的自然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幸福生活之美。责任无须亮在肩头,文化何必挂在嘴边。它静静地流淌在徐主任一行的心田里、血脉中,是这样的自然、质朴,却又是这么的崇高、可敬。
11月7日,在第1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难以按捺内心之激动,我斗胆提笔,给《光明日报》何东平总编辑写去了感谢信,表达了我们由衷的敬意,诚恳地发出了将陇县作为“走转改”联系点的邀请。
此情何待
明月无价,高山有情。徐主任用镜头和大笔聚焦陇县,在国家级主流媒体展示了祖国西部贫困县独特之美,也让我这个宣传战线的新兵捞了一点资本,心中自是充满感激。
今年元月的一天,徐主任打来一个电话:“你这个刘部长啊,让我这个老头子还受了表扬。咱们多衔接,争取早日设立联系点。”这是一个磊落的媒体人,用豁朗的声音肯定我、鼓励我。
因事结人,因人爱报。此后的日子里,我多了一份对《光明日报》的喜爱,班子成员之间交流也多了一份品读报纸的话题。期间,我们渐深地了解了徐主任的文化情怀、妙笔担当和丰硕建树,获悉了“小笑侠”青海雪原扶贫联点。这两年,我们增加了50%的报纸征订量,也忘情地关注、吸收着报纸的滋养。光明专论、人文地理、图像笔记、光明讲坛、大视野等一个个专栏,解读着文明的传统与现代、展示着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反映着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今年11月4日,在第16个中国记者节来临前夕,我把心中长久的积蓄化为郑重的表白,在给《光明日报》的贺信中写道:我们为贵报政治家治社办报的责任担当,为贵报关注基层、服务县区的理念导向,为贵报以徐冶、张哲浩、蒋新军、田呢为代表的媒体人独有的学养、涵养和修养深表钦佩!同时,我们又发出诚挚的邀请: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点与难点。《光明日报》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具有以文化人、移风易俗的独特作用。我们热切地期盼,贵报能一如既往地关注陇县、早设“走转改”联系点,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然而,正在我们密切互动之际,晴天霹雳,天夺英才,徐主任溘然辞世。连日来,我一直沉浸在无限的哀思与感叹之中。人在南国,心回北疆。我让副部长星夜赴京致奠,回述所见,让我深感欣慰。感谢报社在八宝山的隆重悼念,感谢社部领导、同志绵延的追思,也感谢多地人士自发的吊唁。
我虽满含热泪,但我坚信:斯人虽逝,精神永存,文化不老,事业光明!
作者系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