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贵州资讯 > 正文

贵州:田园变“公园” 村民忙增收

www.xibuxinwen.com(2016-05-13)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电西部新闻网讯(记者王萍)5月的贵州山区满眼翠绿。青山绿水间,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美丽的新农村相映成景,昔日“穷山恶水”“刀耕火种”的景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山里人开辟更多的增收途径。

  走进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一排排偌大的标准智能化大棚十分显眼,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上车来人往。进入一个蔬菜大棚,只见一些工人正在为长得过高的西红柿苗压篷,上前一问,原来都是附近的村民。

  “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65元,一个月只要出工满28天,还可以拿到300元的奖金。”今年55岁的村民雷文碧已在园区打工1年多,对果蔬的护理、采摘、搬运,样样在行。

  像雷文碧这样的村民,遵义九丰农业公司招收了170多人,已成为按月拿工资的新型农民。遵义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管委会综合管理处副处长姚洪焱说,两年前,他们引进山东寿光九丰集团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在花茂村建起了集繁育、种植、配送、加工、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农业公园。

  新的发展方式不仅盘活了大片土地,为农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还带给村民新的增收渠道。农旅一体化,田园变“公园”,游客接踵而至,当地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短短1年多时间,全村已开办农家乐50多家。记者看到,依山而建的农家乐清一色的新式黔北民居,坡屋顶、白粉墙、雕花窗、三合院,风格清新,亮丽气派。

  “以前这里环境差,没有游人,村民的房子都是旧木房,也没人敢开农家乐。现在环境改善了,乡村旅游搞起来了,大家的收入也一天天增多了。”在“红色之家”农家乐上班的村民朱启菊对记者说。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宣威镇的乌羊麻苗寨,村民长期以传统种植业和打工收入维持生计,73户人家有34户长期生活贫困。2014年7月,当地政府对苗寨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并引导村民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乡村旅游,18家农家乐和3个农家旅馆应运而生。

  今年34岁的村民龙继才开办的农家乐是村里规模最大的,一次能接待20桌客人。他对记者说,田园变资源,苗寨变景点,游客越来越多,他的农家乐开张半年多来,净收入已有五六万元。

  如今的乌羊麻苗寨绿树掩映,崭新的木瓦房、吊脚楼错落有致,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宣威镇党委书记杨席说,2015年,全寨300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昔日的贫困户已开始摆脱贫困。

  地处武凌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铜仁市碧江区白水村罗家寨,由于传统农业产出低,许多村民外出打工,几百亩田土被撂荒。去年8月,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村里能人唐学芬带领村民以合作社的形式搞开发,引种郁金香、薰衣草、牡丹和芍药,将荒芜的田土变成生态观光园,与周边的山水浑然一体,吸引了湘黔边区大量游人。

  “一到周末,来的自驾游车辆多得很。在刚过去的花季,生态观光园收入17万元。”唐学芬对记者说,农业转型发展,使村里破天荒有了“门票经济”和农家乐,下一步还要建设特色果园,增加新的旅游设施,让乡村旅游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良好的生态,贵州一些贫困山区正在走出一条条新的脱贫致富路。当地一些群众期盼政府进一步帮助改善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引导好乡村旅游,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