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改革开放中发展繁荣的甘肃文化

www.xibuxinwen.com(2008-12-19)来源:
复制链接关键词:
    西部新闻网消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面貌正在发生着新的更大变化。

  省级文化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省图书馆建筑面积从改革开放前的5131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46933平方米,年接待读者从改革开放前的7万余人次到去年接待70万人次。投资4000多万元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投入使用、投资1.5亿元的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开放,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点大型古文化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纲要和总项目库。总投资2.61亿元、我省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文物项目———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基础设施项目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立项实施。甘肃文化大厦即将完工,金城第一戏楼建设项目、黄河剧院改造均已启动。

  市(州)、县(区、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和省上投资立项建设了85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极大地提升了县级“两馆”的建设水平。全省博物馆从1979年的7座到2007年发展到73座,藏品达42万多件(套),增加679.7%。

  乡镇文化站建设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全省共有文化站59个,建筑面积每个站只有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且全部为民办或民办公助性质,从业人员仅74人;到2007年,全省共有文化站1105个,增长18倍,从业人员增加到1756人,增长22.7倍。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文化部又将我省9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中央将补助我省1.84亿元。目前,国家下达的7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个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形成。

  艺术创作与艺术科研成果丰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的新篇章。1979年,在北京举行的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中,我省一举获得话剧《西安事变》、京剧《南天柱》、舞剧《丝路花雨》3个创作一等奖,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一时期,我省创作了陇剧《冤家亲》、秦腔《爱情从这里开始》、眉户剧《万家春》、话剧《白雨》、歌剧《咫尺天涯》、京剧《热血》、花儿剧《花海雪冤》、豫剧《风流保姆》、舞剧《箜篌引》、儿童剧《早霞》、相声《丝路新貌》,戏剧小品《挂圈圈》等,这批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多项奖励。

  1994年8月,第四届艺术节在兰州举行,为迎接这次艺术盛会,我省老中青剧作者创作剧本上百部,艺术节之后又创作话剧《马背菩提》、歌剧《红雪》、秦腔《黄土情》、陇剧《黑白人生》、京剧《原野》、藏剧《格萨尔王》、舞剧《悠悠雪羽河》、儿童剧《金水车》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艺术创作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以舞剧《大梦敦煌》为代表,方言话剧《兰州老街》、乐舞《敦煌韵》、秦腔《大河情》、陇剧《官鹅情歌》、京剧《丝路花雨》、杂技剧《敦煌神女》应运而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30年来,我省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均有突出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展览中展示出甘肃美术的整体实力。我省艺术科研30年同样硕果累累,历时20余年编纂出版了《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等“十大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在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美术、文化产业等领域,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项目,出版了一批专著,发表了大量论文。

  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普及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公益文化单位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基本实现了县县建有文化馆。截至2007年我省共有公共图书馆92个,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55个。近几年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更是极大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全省博物馆由改革开放前的7座、馆藏文物不足5万件,发展到现在的73座、馆藏文物42万余件(套)。目前,全省有39个博物馆及纪念馆已经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我省乡镇文化站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农村乡镇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阵地。

  全省的“文化春节”活动、兰州的“文化庙会”、庆阳的香包民俗文化节、平凉的崆峒文化节、甘南的香巴拉旅游文化节、武威的天马节等,以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角,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据统计,全省各市县每年都举办独具特色、弘扬主旋律的文化艺术节,每年社区、农村广场文艺演出近5000场次。近几年组织开展的送文化下乡、“百乡千村”文化对口帮扶、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文化扶贫活动,有力改善了农民看戏难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环县道情皮影、兰州鼓子等23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首批遗产名录,藏族民歌、佛教音乐等29项成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皮影戏民间艺人史呈林和高清旺、花儿歌手马金山、华亭曲子戏艺人康和等12人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目前我省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古籍保护工作全面展开,我省有59部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图书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发展

  我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依托事业基础,自改革开放后探索兴起,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省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呈现出国有民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逐步形成了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并打造出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伏羲文化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全省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并设立了专项资金,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目前全省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通过这些项目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大大增强了我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全省各地民营文化在行业、产品、发展模式方面有各自的侧重点,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发展趋势。

  新兴文化产业起步发展,甘肃文化“走出去”初见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丝路花雨》、《敦煌韵》、《大梦敦煌》等走向世界,扩大了甘肃在国际上的影响。我省的《读者》杂志社、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以及《读者》杂志和舞剧《大梦敦煌》分别被确定为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

  文化市场在培育中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省的文化市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样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1989年10月开始,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甘肃省文化厅机关增设了文化市场管理处,标志着全省的文化市场正式纳入了政府的整体规划、管理和服务之中,也标志着我省的文化市场工作步入了健康有序、规范运行的良好发展轨道。经过不断繁荣发展,目前我省包括演艺、娱乐、音像、网络、艺术品以及动漫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多样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共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5296家,比全省文化市场数据统计初始时(1996年)的2719家增加了48.7%。

  文化法制建设成就辉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法制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从主要依赖行政手段调控文化市场到依法行政的转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立法的同时,在全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普法宣传,文化法制宣传工作初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的启蒙向提高以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重点的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从单一普法向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实践的转变,普法宣传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改革开放30年来,省文化厅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法制工作制度,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大力规范文化行政执法,加强文化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总体水平,确保了文化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保障和促进了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成就瞩目

  30年来,甘肃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在表演艺术、展览、人员交流、学习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0年间,甘肃的艺术家们带着全省人民的问候和嘱托,在把甘肃最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奉献给中外朋友的同时,也在国际上搭起了一座友谊和理解的彩虹。1979年12月,省歌舞团《丝路花雨》剧组一行120人,应邀赴香港演出,自此拉开了我省艺术表演团体赴外演出的序幕。截至2007年底,甘肃艺术团组足迹遍布、非洲、欧洲、大洋州和北美洲的42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团组出访62起,达2493人次,近百万世界各地的观众观看了甘肃艺术团的精彩演出。文化交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甘肃的知名度,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在探索中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进行了三轮改革,进入21世纪,开始第四轮改革。

  30年来,全省艺术院团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从承包经营责任制、调整布局与减员分流到实行“双轨制”,从搞活内部经营机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中心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艺术院团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艺术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30年探索历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国家事业体制的我省艺术院团的改革,在布局调整、资源整合、投资机制、社会保障、创作演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探索,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兰州市将市直艺术院团整合为兰州大剧院,对组成单位实施分类管理,离退休、分流人员交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省直院团实行演出补贴制,提高了演出效益。省杂技团整合敦煌市秦剧团,开拓旅游演出市场。武威市、甘南州直属院团整合后,经费得到一定的保障,增强了发展。

  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50多期,培训专业人员10000多人次,文化系统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先后有8人获中国文联梅花奖、1人获文化部文华编剧奖、9人获省、部级优秀专家、政府津贴等。

  近十年来,省文化厅先后举办了全省演员大奖赛,全省新剧目调演等活动,并积极组织推荐省内优秀作品及个人参加各类国家级和大区间举办的艺术评比和赛事,全省有近万人次参赛并有近千人次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项,为一大批专业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文化人才队伍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全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了开创性进展。2004年以来,我省召开了5次全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高评会,为147名农民评定了副高级职称资格。

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